|
“三净肉”在当代真的存在吗?
“三净肉”出自佛教经典,即“不闻杀,不见杀,不为我杀”的肉。
《了凡四训》第三篇:积善之方 中 有这样一段话(白话文)
“什么叫爱惜物命呢?要知道一个人之所以能够算他是人,就是在他有这一片恻隐的心罢了。所以孟子说:没有恻隐之心就不是人。
求仁的,就是求这一片恻隐之心;积德的,也就是积这一片恻隐的心。有恻隐心就是仁;有恻隐心,就是德。没有恻隐心,就是无仁心,没道德。周礼上曾说:每年正月的时候,正是畜牲最容易怀孕的期间,这时候祭品勿用母的。因为要预防畜牲肚里有胎儿的缘故。
孟子说:君子不肯住在厨房附近。就是要保全自己的恻隐之心,所以,前辈有四种肉不吃的禁忌。譬如说,听到动物被杀的声音,不吃,或者在它被杀的时候看见,不吃;或者是自己养大的,不吃,或专门为我杀的,不吃。后辈的人,若要学习前辈的仁慈心,一下子做不到断食荤腥,也应该依照前辈的办法,禁戒少吃”
如果孤立、机械地看待三净肉的解释,现在大部分的肉品莫不是三净肉,除非有些贪图新鲜,非要眼见活杀的吃客则另当别论。然而细作推敲,佛陀既然劝人不可杀生,自己和徒弟也不吃肉,如果说对一般人开示这样的肉可以吃的话,那么这样的心态和掩耳盗铃又有何分别?一位伟大的智者能那样教导世人吗?显然这不合情理。
所以只有把三净肉还原到佛陀生前的时代背景下,才能正确理解三净肉的原义。佛陀是古印度人,余虽是当代之中国人,但料想中国之古代和古印度的社会生活状况不会相差太多吧。古装电视剧我们都看过,不说官宦之家,咱说普通百姓大众。古代是农业社会,没有企业,只有个体户,只有屠夫,肉铺。养动物的饲料里也没有激素,化学催长剂,都是天然长成的,周期比较长,产量也肯定比现在少的多。普通百姓的家也就是一个小院,起居室,厨房也就是大灶,晒谷的庭院都是紧挨在一起的。在那个时候,“不闻杀,不见杀,不为我杀。”的肉是比较难找的。人们肉食也不多,以五谷杂粮,蔬菜为主,也就是有客人啊,喜庆节日里啊杀鸡宰羊。佛陀提出三净肉,对当时来说应该是比较苛刻,以这样严格的要求可能一两个月吃到的机会也就一次。目的是为了一些能接受佛陀教诲,却又不能马上放下的人 尽量减少吃肉的次数,从而最终断除肉食。
然而时过境迁,今非昔比。现在作为肉制品产业的动物已是大量地工厂化养殖,激素,催长药物早已滥用。人们可以顿顿吃肉,天天过年。要想买到“见杀,闻杀,为我杀。”的肉却是不易。所以所谓“三净肉”是当时历史背景下的方便之门,现已失去了它的原本意义。我想,若是愿聆听佛陀教诲者,如不能立下断除,而始自律仅于每月初一、十五吃一点点肉,这样倒是符合了“三净肉”的初衷。
时隔数日,我忽然想到,另外对“三净肉”的误解就在于一个“净”字。是中文对梵文的翻译有误抑或我们自己的理解有误?于是马上翻了《古汉语词典》和《辞海》。才发现原来这里的“净”字不仅翻译为干净、洁净。还有一个词性是动词,意为摒除净尽。就像净化的净。例:患累已除,障碍亦净。(梁武帝《净业赋》)所以要直译“三净肉”的话,应该是这样的:“摒除这三种情况的肉可以吃,即不见杀、不闻杀、不为我杀。” |
|